English | 蒙文版
首页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要闻 → 正文

第十四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议第一小组

2020-10-18

2020年10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公司开幕。本界年会以“从北方走向世界——开放视野的跨文化美术史”为主题,围绕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跨文化美术、美术理论与批评、宗教美术史、少数民族美术史等六个方面展开交流与研讨。以下推出“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议题的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组专家发言。

一、外国美术史

(一)古代美术史

主持人:于润生 (中央437必赢会员中心网页版 副教授)

评议人: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 教授)

评议人:郭亮(上海大学 教授)


《疏离还是亲近?——伦勃朗画作中的错视觉“挂帘”与“画框”》

曲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该研究对伦勃朗作品中的错视觉“挂帘”和“画框”等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并以《带挂帘的圣家族》作品为主要案例探讨伦勃朗画作中的个人信仰表达。作者通过分析伦勃朗描绘的“带挂帘的圣家族”作品和其相同题材画作的创作阐释了错视觉效果;“挂帘”作为绘画史中的重要题材,也进一步揭示了其中所隐含的深刻神学理念;挂帘、挂杆和画框分割了观者和画面主题,强调突出了前景、加强了画面的景深感;错视觉效果体现了伦勃朗高超的画技增强了艺术品的物质价值,以及突现了图像的客观对象性;伦勃朗作品中的错视觉效果,通过色调、光源和风格与画面主题相融合,图像与观者亦亲近亦疏离的微妙关系。


《叶语西来——古典时期冠冕艺术的风格初议》

范晓轩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讲师)

范晓轩老师通过集合整理西方古典时期的实物冠冕,用图表按次序将冠冕罗列,并了解其结构和细节。结合植物分类学的理论,对常春藤冠冕和葡萄藤冠冕进行了区分以及对其他植物类型冠冕的研究,并经过艺术图像的印证对冠冕和图像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古典艺术品中含有的各类冠冕图像,起到了装饰与象征符号的作用。符号用途多样,人类用符号代表或象征,通过考古行为发现的冠冕实物或冠冕图像的艺术符号来充实冠冕世界的丰富性。作者进一步研究与清理古典时期冠冕的艺术风格、象征与涵义,尝试构建冠冕艺术的研究系统。

面对当今的东西方世界,作者很难将两者简单划分出一个绝对从属亦或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两种文明从古至今都发生着交流与融合,能看清这种交流融合,就能够珍视域外与本土各自的文化与历史,从而不偏激、不唯心地促进东西文明的繁荣不息。


《半神萨提的“变形”——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资源与图像方案》

黄燕 (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古希腊神话体系中存在一些混合型半神形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人格化造物心理定向。作为各种观念缝合的产物,半兽半人的人物形象在视觉化再现过程中也不断发生着“变形”,其寓意性和象征性都出现了更迭和衍化。本文以人类身体、驴耳马尾的萨提形象为例,尝试找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领域和视觉艺术领域曾为萨提形象提供了哪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资源与图像方案。

萨提的形象早期作为以达到高度社会化的人类的“负像”而存在,多为尖耳长尾、蓄须或谢顶的中年男子。而从希腊化时期开始,艺术中出现一些新倾向,到公元2世纪时,萨提这一形象彻底改造为一种纯粹观赏性的温柔英俊形象。这意味着道德标签从萨提这个形象中剥离,使其还原为中性的象征意涵。

探索这一“变化”过程如何生成,不但有助于辨识神话人物形象基本构成元素的重构,看清古典艺术图式或母题的衍化方向,更有助于理解寓意人物“变形”现象背后所隐伏的象征性意涵等“制像”观念的变化。


《Cicerone与文艺复兴艺术布克哈特的一次艺术史尝试》

吴京颖(浙江理工大学)

吴京颖老师试图从环绕雅各布·布克哈特《艺术指南》中对于文艺复兴艺术的阐释的思考,就布克哈特早期文艺复兴艺术的观念认知,及其在文艺复兴艺术研究中所尝试采用的方法,其对于文艺复兴艺术家发展趋势的分类,和布克哈特早期艺术史写作的思想进行研究。布克哈特留意艺术作品的历史与文化,也注重它的形式与风格。他的思路实为无名的艺术史。这种艺术史方法不仅有效地挑战了学院式的、以传记与地理学为首的研究方法,同时它也与图像学的,基于将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的语言来加以定义的方法不同。布克哈特强调作品的功能与其文化语境相关,并考察相对应的时代,以说明作品在它所属类型的形态学演变。

通过研究布克哈特的类型概念,或是他将艺术与历史融入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的意图,促使他重回个性、形式与历史的关系之中。布克哈特以实用的态度来对待类型,通过类型来理解在艺术家任务与表现内容之间、艺术作品中形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艺术家再现具体事物的形式,以及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化语境下是什么,或它的任务是什么(作品地点、赞助人的趣味、礼拜的传统等等),以证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互补关系。